進入2013年,北京、陜西、浙江率先上調最低工資標準,按照上調過后的數據,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是北京,為15.2元。而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的仍然是深圳,為1500元。
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(fā)布的信息顯示,在剛剛過去的2012年,包括北京、陜西、上海、廣東以及深圳在內,共有23個省市上調了最低基本工資,且大部分省市調整幅度超過10%,部分省市調整幅度甚至高達20%以上。
目前的數據顯示,深圳以每月1500元的最低基本工資標準領跑全國,緊隨其后的是浙江每月1470元的標準和上海每月1450元的標準。以小時最低基本工資標準計算,排在前三的依次是北京、新疆和深圳,其標準分別為每小時15.2元、13.4元和13.3元。
從地域分布上看,經濟發(fā)達的東部地區(qū),其基本工資標準普遍要高于中西部地區(qū)。例如甘肅和江西最低基本工資標準尚不到每月1000元。
2012年6月份,國務院發(fā)布的《國家人權行動計劃(2012-2015年)》提出,要建立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,穩(wěn)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,設定的年增長目標則為13%以上。
而自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,到2020年要實現(xiàn)“城鄉(xiāng)居民人均收入倍增”的計劃以來,各省市調整最低基本工資的步伐也顯著加快。
人社部部長尹蔚民也在2012年12月18日的全國工作大會上表示,2012年,中國工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穩(wěn)步推進,過去的五年間,全國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幅為12.6%。
事實上,調整最低基本工資,已成為各省市的一項規(guī)定動作。根據2004年勞保部頒布的《最低工資規(guī)定》,最低工資標準每兩年至少調整一次,這一方面是提高勞動者特別是低收入勞動者勞動報酬的重要手段,另一方面也是應對人口紅利消失的應有之舉。
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蔡昉的測算,到2013年,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將不再增長,隨后會進入負增長狀態(tài),這也意味著狹義上中國人口紅利時代的結束。這種趨勢反映在最低基本工資上,則是標準的不斷上調,以及對勞動力需求不同的各省市之間的差距。
蔡昉認為,在劉易斯拐點即將到來的當下,勞動者工資上漲是必然趨勢,由此引發(fā)的經濟發(fā)展方式的轉變也迫在眉睫,但劉易斯拐點到來并非意味著勞動力供給的絕對不足,中國還可以通過一系列措施,來開發(fā)人口潛力。
而在這一過程中,城鎮(zhèn)化或將發(fā)揮巨大作用。
2011年末,中國城鎮(zhèn)化率達到51.27%,城鎮(zhèn)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,達到6.9億人。但學界認為,以“居住在城市超過半年時間”為口徑的統(tǒng)計辦法,將數以億計的農民工統(tǒng)計在內,但是這些常住農民工沒有獲得城市戶籍或市民身份,所以,他們作為穩(wěn)定的勞動力供給、新增消費需求、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需求、社會保障制度貢獻者的作用,并沒有得到充分發(fā)揮。顯然,對于希望能夠盡快融入城市的勞動者來說,僅僅調整最低基本工資還遠遠不夠。